返回

分享
详情
 
给“梨”了!“穷窝窝”结出致富果
2019-05-17 行业资讯 中果网
中果网温馨提示:低价有风险,交易需谨慎,线上(网络上)请签署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或合同保证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,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网站取得联系!

  “山坡坡,石头多,穷窝窝”,是重庆永川黄瓜山村以前真实的写照。“红苕打破砂锅,有女不嫁上坡”,该村还一度是当地著名的“光棍村”。

  如今,黄瓜山上,梨果飘香,一栋栋小楼错落有致地“镶嵌”山间,宽阔平整的柏油路蜿蜒前行,度假村松竹掩映,苗圃地里生机盎然。

  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,变为收入过万的富庶村。“穷窝窝”被评为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。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,都说是“土里刨出了致富果。”

  昔日出门“草缠脚” 如今招手客车停

  “没路,寸步难行。”81岁的村民陈景田回忆以前,略显苦涩。

  黄瓜山因像山形像黄瓜而得名,黄瓜山村就在这条“黄瓜”的脊背上,以前不通公路时,仅有一条石板道通往外界,坑坑洼洼,杂草丛生,荆棘挡道。

  一遇下雨更是路滑难行。为防滑,村民想了不少妙招。“穿‘草脚码’。”陈景田说,当时把谷草搓成绳,缠绕在脚上。但这种“鞋”极不耐用,稍走远一点就会踩坏,必须换新的。

  “那哪能叫路,晴天一把刀,下雨稀泥巴。”周才钊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黄瓜山村,“出门尽是毛狗儿路(泥巴小路),莫说汽车,连一辆自行车都没见过。”

  后来,黄瓜山到永川的公路修通了;再后来,山上通了客车,在黄瓜山设了站点,但班次稀少,出行仍然不便。

  改革开放后,黄瓜山村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道路像蜘蛛网一样,把各家各户都连在起来,乡村公路、机耕道、人行大道阡陌纵横。截至目前,当地已硬化人行便道145公里,硬化公路48.8公里,新建泥结石公路31.8公里,形成了一环三纵三十六横的交通网。

  社社通公路,人行便道修到户。村道、“户道”银龙般蜿蜒盘旋,打通了村民们奔向富裕的“血脉”。

  “走路不湿鞋,赶车进城,站到公路边手一招,客车就停了。”陈景田说起这话来,忍不住地笑起来。

  薄土里种出“金果果” 梨花开满致富路

  说起当年的黄瓜山村,周才钊用了这样形容:“荒草满坡、田少土薄。”

  “上半年麦粑加青菜,下半年红苕加萝卜,逢年过年才吃得上一顿白米饭。”

  且受自然条件的限制,当地土壤偏酸性,又十年九旱,种什么?怎么种?一直困扰着当地村民。直到1994年,外出考察学习回来的村民陈景田解决了这一难题。

  “这里土壤适合种梨树,搞好了带着大伙儿都致富。”

  陈景田决定贷款2万元,租用160亩土地,并拉上了5个村民,准备一起搞股份制企业。

  当时两万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“失败了怎么办,钱谁来还?”妻子董贤玲不支持,磨破嘴皮,天天吵。

  一个月苦口婆心的做工作,老陈的这股冲劲终于打动了董贤玲。

  1997年,160亩梨树挂果,产量40万斤,很快一销而空。“摘都摘不赢,一天卖10多车。”时隔多年,陈景田的脸上还是藏不住地笑。

  看见效益好,村民们纷纷在自家的土地上种起了梨树。就这样,梨树从此在黄瓜山上“扎了根”。

  2000年9月,村支两委换届,村民不约而同推选了头脑活络的申希泉为村党委书记。在他的带领下,黄瓜山村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,发展起乡村旅游业。2006年,又引进重庆建工集团等龙头企业,全力打造“中华梨村”。

  在龙头企业和党员模范的带头作用下,黄瓜山村变身为重庆规模最大的梨产业基地,梨树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,优质梨种植面积达4300余亩,年产值达1600万元。

  如今,黄瓜山村已拥有猕猴桃园、草莓园、科技大观园、玫瑰园等10个百亩以上规模的特色农业生态园,以及黄瓜山梨、草莓、葡萄、猕猴桃、生姜、萝卜等数十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,“致富果”绿了山村,富了农家。

相关评论
相关价格